信仰的核心就是效法耶稣基督,信仰的道路也就是走耶稣走过的路。什么时候所行的道路与基督走的道路不同时,那就是信仰需要更正的时刻。
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、繁忙喧嚣的生活中,我们不仅仅会迷失生活的方向,更会在生活中迷失自我。但是当我再一次看《神的雕刻》这本书的时候,这种感觉如同在荒野中迷路,看见了路标的感觉,让我重新有力量奔走前面的道路,也让我更认识了信仰的道路。
《神的雕刻》这本身并不是我第一次读。我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少年时期,当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,就是沐灵姊妹为主殉道的时候。因为这夫妻二人都共同为了主名的缘故被囚禁,甚至沐灵姊妹去世时,赵西门也没在身边,甚至最后沐灵姊妹的遗体也不知所踪。
从世俗的眼光看,这是人世间的悲剧,但从属灵的角度看,这又是极大的祝福。这些神仆人的经历给我年幼的心灵带来非常大的震撼,我就在想,究竟是怎样的力量给他们勇气去面对这些羞辱和死亡呢?
少年已过,青年已往,不自觉地步入中年的阶段。当再一次翻阅《神的雕刻》这本书的时候,内心中依然充满了震撼。
在赵西门和其同工们的脚踪中,让我对呼召、使命,有了更立体的认识。对于赵西门和姊妹沐灵来说,在当时的社会中,找一份体面的工作,过温饱余的生活并不困难。但是他们夫妻二人却专心以神的旨意为婚姻、生命的中心。所以,当他们清楚上帝呼召的时候,就能脱离温暖的环境,向着上帝呼召之地出发。
在踏往新疆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,战争、贫穷、疾病,这些都萦绕在他们的周围,甚至死亡与囚禁的危险也常常靠近,但是,他们却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。同时,让我看见的乃是除了赵西门和沐灵姊妹外,还有很多在祖国不同角落被上帝呼召踏上新疆这片土地的同工们。
他们同样有吃苦的心志、他们同样有殉道者的心肠、他们同样为了使命没有退后。
奔赴自己的禾场是艰辛的,能开拓禾场、守住禾场更是艰辛的事情。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,这些同工们如同为主被囚禁之人一般,在一面工作、一面传福音,同时在会经历逼迫。而赵西门也正是在踏上新疆这片土地之后不久,就为主的名被囚禁了。
当看见他被囚禁的时候,我就在想:“一个人的工作还没有开始、影响力还没有发挥,然后就被囚禁了,这样的服事有什么价值呢?”但是当我这样思想的时候,我转年间就看见了自己的浅薄和无知。
因为一个人的事奉和影响力,不意味着为上帝做了那些具体的工作,乃是自己心甘乐意的顺服在上帝的手中,让上帝可以随意使用自己,这就是最好的事奉。
赵西门在监狱二十年的时间里,苦难、剥夺没有让他改变信仰,羞辱、藐视没有让他忘记使命,这些种种难道不是信仰最好的诠释吗?
人尊重上帝,上帝也必然尊重这个人,人将主权交给神,神也必然为这个人负责。当赵西门被责打、羞辱之后,然后被赤身悬挂在冰雪之中,他非但没有死,在冰雪中还热气上腾,这难道不是上帝同在的明证吗?神不会让他的儿女成为孤儿,必然会在绝望时刻拯救他们,当然这种拯救也可能是借着死亡的方式,更如沐灵姊妹,以及千千万万个为主殉道的无名的传道人。
有些工作当时可能并没有看见果效,但是放在时间中,终会发现这些弟兄姐妹所承担的苦难为教会换来了祝福,这些弟兄姐妹所流出的鲜血成为了教会建立的根基。而这样的服事却不是从人意来的,乃是从顺服基督产生的。
在禾场中开垦是艰难的,因为不仅仅要面对外邦人的攻击,同样也会面对同路人的攻击。正如赵西门从监狱出来之后,紧接着就进入到一种无家可归的光景中。姊妹沐灵已经去世了,曾经一起服事的弟兄姐妹心中对他有嫌隙,甚至一些人对他心中也充满误会,在这样的光景中该何去何从?
“天上的飞鸟有窝,地上的狐狸有洞,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”这是主耶稣来到地上的自述;“他来到自己的地方,自己的人并不接纳他”这是对耶稣遭遇的客观表达。我也深深相信,事奉久的弟兄姐妹,终会感受到一些逼迫和压力并不是来自外邦人,乃是来自于身边的弟兄姐妹。
这种误解、远离、冷漠,会让自己心里非常痛苦。但是,我们也必须要清楚,上帝会为祂的仆人负责到底。当一个人顺服上帝的心意去工作的时候,人是没有办法拦阻的。但是当人为了讨某个人喜悦做事情的时候,这就不值得被顾念。
正如于老师曾说:“神召的神负责,人召的人负责。”在上帝恩典中,赵西门晚年也和弟兄姐妹有沟通,过上团契的生活,并且上帝使用他服事弟兄姐妹。
细细想来,发现人所想要的服事和上帝想让人有的服事,有着本质的不同。上帝使用人的时间和长度也有很大的区别,而一个服事上帝的人唯一该做的就是将主权完全交给神,任凭上帝雕刻、塑造,这样我们就会变成上帝精美的器皿。
读完《神的雕刻》,我深受启发与感动。信仰不仅仅是口头上的宣告与承诺,更是心灵深处的认同与追随。奉献,永远不是简简单单的词语,乃是需要一生流汗、流血的付出和努力。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 (021-6224 3972) 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